首页 > 教程 > 明明不是一张脸,为什么倒过来就分不出来了?

明明不是一张脸,为什么倒过来就分不出来了?

时间:2015-10-08 | 来源:雷锋网 | 阅读:171

话题: 人脸识别

我们的大脑有专门分辨物品的区域、文字的区域、身体部位的区域,由于人脸实在是太特殊了,大脑单独又为人脸进化出了一个人脸识别区,名字叫梭状回面孔区(fusifrom face area,FFA,借用WIKI百科的图,就是中间天蓝色的那个区域)。首先在我们的灵长类伙伴身上发现,然后Kanwisher(1997)正式确定人类也有这个区域,只是名称不同而已。当我们看到了脸孔时,我们的梭状回面孔区立即会产生反应进行分析处理。如果这个区域受到破坏,就会产生人脸失认证(Prosopagnosia)。

明明不是一张脸,为什么倒过来就分不出来了?

那么我们的大脑对所有人脸的判断都一视同仁吗?其实并不是的,而且,大脑对人脸信息的处理也有快有慢。上面的答案只是涵盖大体情况,具体的情况实在太多了解释起来就无穷无尽了。比如同样一个明星,就有人觉得帅有人觉得丑,毕竟个人审美的差异还是很大的。

不过在这里,还有2个有关人脸信息判断的现象值得介绍一下。

1、整体性加工机制(Holistic Processing)

首先是大脑对人脸的识别有一个整体性加工的机制(Holistic Processing)。以下面这个著名的图片为例(这里需要说明一下,这张图片出自果壳网对面部识别的一篇文章,即撒切尔效应,Thatcher effect,据我以前的教授Peter Thompson说,这是他在1980年进办公室时偶然看到倒置的书上的人脸无意间发现的):

明明不是一张脸,为什么倒过来就分不出来了?

从图片我们看到,每一列的上下两图其实是同一张图,只是方向相反而已,然而在图片倒置时,我们很难看出区别(上排2张),正向时我们却一眼能看到两张脸巨大的区别(下排2张)。这种认知差异不仅存在于我们对于人脸的识别,对于其他事物,如字母、人体姿态等等也有同样的特性。

再举一个例子,如下图(当年著名的明星Paul Newman,1998):

明明不是一张脸,为什么倒过来就分不出来了?

我们也可以发现,当人脸为正时,我们更能发现人脸的变形。

2、面孔合成效应(Composite Effect)

指纹识别器V10.9.8 安卓版

TOP

软件

17
指纹识别器运营中
为加强个人电脑加密程度的高科技安全产品
3.39 MB  03.20  赞(941)
安全无广告  需网络
推荐

最新好玩手游

更多

手游风云榜

更多

资讯阅读

更多


湘ICP备2022002427号-10 湘公网安备:43070202000427号
© 2013~2024 haote.com 好特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