轻若烟雾,薄如蝉翼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是世界上现存最早、最轻、最薄的衣服。自从1972年出土以来,许多人尝试仿制它,却从未成功。
马王堆素纱单衣已经被成功仿制 重量只有49g
仿制的素纱单衣与原件对比
3月27日,湖南省博物馆传来好消息。该馆联合南京云锦研究所,历时近2年,首次仿制出一件重量约49克的素纱单衣。经相关专家鉴定,从重量和形制等方面来看,这件仿制品与文物现状相一致,仿制成功。
南京云锦研究所设计中心经理、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杨冀元说,素纱单衣的制作技术对现代人而言并不复杂,难的是一步步贴近古人的制造工艺。
时光侵蚀,素纱单衣仿制迫在眉睫
相传在唐代,一位阿拉伯商人拜见一位官员时,透过5层丝质衣服仍看见了官员胸口的黑痣,惊奇不已。这个传说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丝织水平的发展高度,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就是最好的物证。
素纱单衣一共有2件,分别是直裾素纱单衣和曲裾素纱单衣,代表着汉代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,其文化价值和意义不可估量。
“素纱单衣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,出土后环境骤变,纤维分子链加速断裂,纤维的强度大幅降低。加上常年展览、光照、氧气等自然因素,加速了纤维老化。”素纱单衣仿制项目负责人、湖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、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师董鲜艳说,从文物保管、开放陈列、文化传承等方面综合考虑,素纱单衣仿制工作迫在眉睫且意义重大。
重金寻蚕,定制织机,工艺不难“复古”难
此次仿制的是直裾素纱单衣,它由极细的素色蚕丝织成的薄纱裁剪缝制而成。它的衣长为128厘米,两袖通长190厘米,重量约49克。
董鲜艳介绍,为做好素纱单衣的仿制工作,湖南省博物馆文物技术保护研究中心对它的形制尺寸、面料裁剪、密度颜色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研究,基于《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报告》和《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丝织品研究》,得出了准确的参数。该馆经过多次实地考察,通过严格招标,最后委托南京云锦研究所对素纱单衣进行仿制。
在杨冀元看来,与同时期的羽毛贴花绢、印花敷彩纱等产品相比较,素纱单衣的整体制作工艺并不复杂,“除了织造就是简单的缝纫。”
难就难在“今时不同往日”,现代的很多工艺条件都发生了变化。
左图为三眠及其蚕丝,右图为四眠蚕及其蚕丝
如驯化后的蚕更胖,吐出来的丝更粗。素纱单衣使用的三眠蚕的蚕丝,纤度只有10.2至11.3旦(旦数越小,蚕丝越细),而现在生产的高级丝织物的纤度也有14旦。
项目团队不惜花费重金,克服重重困难,买到了一批瘦弱的三眠蚕,它们吐出的丝的纤度为11旦。
仿制素纱单衣所使用的48厘米幅宽的织机
织机也要专门定制。董鲜艳说,目前的手工织机一般门幅为1米多,而《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报告》显示,素纱单衣的幅宽为48厘米。因此,项目团队特意定制了一台门幅48厘米宽的织机。三眠蚕丝十分纤细,现代木梭过重容易造成抛梭不均。所以,木梭等织机上的部分器件也是定制的。
团队还采用了电脑测绘技术,一比一还原衣服上的纹样。
织手培训3个月练手感,极致匠心攻坚克难
仿制素纱单衣共有8道工序:选定原材料、定制传统织造机台、确认纹样、织造、脱胶、染色、裁剪、缝制,道道都是难关。
“面料织造对织手的要求极高,他们不仅要经验丰富,还要有较强的自我感知能力和专注力。否则,会导致织出的面料密度不均匀,或者丝线断头过多,影响面料轻薄的质感。”杨冀元说。
他口中的“自我感知能力”,就是俗称的“手感”。为了训练手感,他特意邀请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、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杨建顺主持织造工作,对参与仿制的织手进行了3个月的培训,合格后才上机织造。即使这样,每天也只能织出10厘米的面料,织完整件衣服的素纱耗时1年半。
为仿制素纱单衣制作的小样衣
在最后一道工序缝制中,团队严格控制针法、针脚、针距、缝边宽度,所有细节都与原文物完全一致。他们制作了大、小样衣共10件,经过反复尝试,采用了移位缝纫的方法,终获成功。
他们将匠心发挥到极致,终于制作出与原文物现状相一致的素纱单衣仿制品,重现了“轻若烟雾”之神奇。
湘ICP备2022002427号-10 湘公网安备:43070202000427号
© 2013~2024 haote.com 好特网